木活字印刷術是我國傳統(tǒng)活字印刷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早期雕版印刷和膠泥活字印刷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相對于前兩者,木板活字印刷具有排版靈活、糾錯方便、結(jié)實耐用等特點,在我國古代十分盛行。元初農(nóng)學家王禎于大德二年(1298)創(chuàng)制木活字3萬多個,并印制自己纂修的《大德旌德縣志》,是中國第一部木活字本方志。作為一種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存留至今的木活字印刷術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學術價值,一方面,它是研究我國活字印刷術發(fā)展歷史的活化石,是活字印刷術源于中國的最好證據(jù),具有重要的史證作用;另一方面,它是現(xiàn)代印刷技藝發(fā)展的基礎,也是印刷術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重要基因。正因為如此,2010年11月經(jīng)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審議通過,以木活字印刷術為主體的“中國活字印刷術”,成功列入世界“急需保護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宋俊華(中山大學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研究中心教授)
師承:木活字印刷林家已做了五代
在封建時代,這些手藝都講究傳內(nèi)不傳外,當時傳的都是自己家族里的人。
南方都市報:你家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從事木活字印刷的?
林初寅:木活字印刷是我祖?zhèn)鞯氖炙嚒N易嫔献钤缡菑母=ㄟw到浙江的,從我祖公林淑懋開始,一直在曹村(瑞安市曹村鎮(zhèn))修家譜,到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第五代了。
我們家在以前屬于書香門第,祖公林淑懋是清朝咸豐年的舉人,太爺爺林崇修是庠生出身,爺爺林上德身授鄉(xiāng)耆,我父親林育卿也是儒生出身。在封建時代,這些手藝都講究傳內(nèi)不傳外,當時傳的都是自己家族里的人。我們家和東源王氏的木活字同出一脈,他們也是從福建遷過來的。兩家在古代便是親戚聯(lián)姻,做的木活字也沒有區(qū)別,都是同一個祖宗傳下來的。我們整個五代的木活字都留存下來了,我現(xiàn)在總共有四萬多個字。
南都:你這里的木活字印刷具體有什么特別之處?
林初寅:我們做木活字印刷主要是用來做族譜,也叫做“梓輯”,從我祖公開始就是這樣。印刷的第一步就是要刻木活字,我們的木活字都是用上好的棠梨木制作而成的。為什么用棠梨木呢?過去我們這邊的山里都是這種梨樹,這種木頭夠細,雕刻起來方便,而且不出水,能保存很長時間。這些棠梨木經(jīng)過日曬雨淋自然干燥之后,就能用來做字模了。先是鋸成一條條的,然后做成小的字模,大的是五厘米,小的是三厘米。然后就可以在上面寫字雕刻了。字模上寫的都是“反字”,這樣你印刷出來才是正字。
學著寫“反字”和雕刻,是整個工序里面最難的地方。我們刻的字都是老宋體字,從《康熙字典》上找出來的。學徒剛開始學的時候,光是寫反字和刻字就要學上一年??套侄际怯梦覀儗iT的雕刀,要用一個盒子一塊塊夾緊,然后才開始雕。
我們做家譜,是從宋朝開始的。家譜的版式分為歐式和蘇式。歐式就是歐陽修創(chuàng)立的樣式,我們(這一行)的始祖就是歐陽修。蘇式是由蘇東坡創(chuàng)立的(編者按:又有說是蘇洵)。歐式譜是橫著的(編者按:歐式譜仿照史記年表,先列世系圖,然后再列每個人的傳記);蘇氏譜則是豎著來的(編者按:蘇式譜把世代直行排列,世代之間都是豎著連起來,人和人的傳承關系就非常清楚),經(jīng)常是五代人一提。
然后就是檢字,要在字盤里找出我們要用的字,我們有一首專門的檢字秘訣:
“君王立殿堂,朝鋪盡純良。庶民如律禮,平大凈封張。折梅逢驛使,寄予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數(shù)支春。疾風吹勁草,世亂識忠誠。士窮節(jié)見義,國破列堅貞。臺史登金闕,將帥拜丹墀。日光先戶牖,月光響屏巾。山疊猿聲嘯,云飛鳥影斜。林叢威虎豹,旗熾走龍魚。卷食雖多厚,翼韻韜略精。井爾甸周豫,特事參軍兵。飲酌羅暨暢,瓦缺及豐承。玄黃赤白目,毛齒古革角。發(fā)老身手足,叔孫孝父母。”
這150個字,基本上就囊括了大部分的漢字部首,活字都嚴格按照這首詩來排列,哪個放哪里都明確規(guī)定了。這樣,對于每個字具體放在什么地方,我心里都有數(shù)。檢字完之后,就是排版和印刷。排版關鍵是要卡緊,這樣字才不會動。我們用的都是徽州產(chǎn)的墨和宣紙。如果整個過程熟練的話,印刷這塊還是非常快的。最麻煩的還是刻字和撿字。
木活字印刷術過程欣賞
林初寅在排版中。
刻字
檢字
刷墨
印刷后整理
宋代已出現(xiàn)活字印刷術。圖為《清明上河圖》里描繪的“汴梁書坊”。
從業(yè):木活字印刷主要用來做族譜
第一年的時候,大多是在一邊看,有時候也學著寫寫反字、雕些字。到第二年就開始學排版了,有時候也正式做一些修譜的工作。不過,一般都要三年才能出師。
南都:你是什么時候開始學著做家譜的?
林初寅:我是1934年出生的,到十六歲我就開始學著做了。那個時候,我是中學畢業(yè)。畢業(yè)之后,我母親到姑姑,都是在做家譜。我就跟著他們學怎么做。那時候,修譜的一般都是初中畢業(yè)。它還是要求有一定的文化程度,要是連漢字結(jié)構(gòu)都不了解,也沒辦法做。
那個時候做家譜,都是要修譜的宗族找上門來,找我們家修譜。要是哪個宗族要訂做家譜的話,首先就要訂一個合同,講明什么時候過去做。我們就會選一個好日子,用箱子把我們的活字還有做家譜的工具都運過去。那個時候都是直接運到對方的祠堂里,我們就直接在宗祠里做。我剛開始就是跟著我父親出去做。加上我父親的學生,一個祠堂起碼有七八個人。當時光東源就有兩百多位譜師,那時候人是非常多的。
我們做學徒的,一般就是在祠堂里做飯、洗衣服,有空的時候就在一邊看譜師們修譜。第一年的時候,大多是在一邊看,有時候也學著寫寫反字、雕些字。到第二年就開始學排版了,有時候也正式做一些修譜的工作。不過,一般都要三年才能出師?,F(xiàn)在的學生就不需要三年了,縣里面的印刷協(xié)會規(guī)定兩年就可以出師了?,F(xiàn)在人要聰明一些,腦袋也比以前的人轉(zhuǎn)得快,學起來自然也快些。
南都:做學徒時,哪些地方是最難學的?
林初寅:最難的就是寫反字。那時候,我們還有一本專門的反字書,是自己專門拿著正字反著影印出來的,就照著這本書來學著寫。雕刻也是很難的,因為漢字中有些字,像包含“日”字的,因為中間的筆畫非常細,內(nèi)容也很瑣碎,盡量少雕錯和雕壞。過去,我們都是自己雕字。缺了什么字,就趕緊雕出來補上,不過現(xiàn)在年輕人會雕“反字”的也是越來越少了。
南都:你們家的生意,那時候做了多大?
林初寅:當時我們家的生意做得非常大,基本上都知道。那個時候,有搬到外省去的,像江蘇、江西、廣東、廣西,甚至臺灣都有。不過,主要的生意還是在浙江省和福建省。像平陽、臺州、樂清、玉環(huán)、永強這些地方都做過去了。
南都:當時的收入怎么樣?
林初寅:我們修譜都是按照丁戶來算錢的,當時一般的宗族都有兩千多、三千多丁,最多的有一萬多丁,一般一個丁是四毛五。那個時候生活困難啊,我們做農(nóng)民,種田非常辛苦,一天最多能掙到幾分錢。所以,在當時修譜還是一份不錯的工作的。
南都:你是什么時候開始單獨出去做的?
林初寅:我十八九歲就開始自己出來做了,大概是在1954年前后。到1961年的時候,當時提倡破“四舊”。宗譜這些東西都被定義為迷信。當時把修宗譜的譜師說成是拉宗派,說是在搞“宗派主義”。這個罪名一出來,宗譜就不讓做了。很多人家的宗譜都被人紅衛(wèi)兵抄家抄出來掃掉了,也有很多人偷偷把宗譜藏在家里,最后也保留了下來。
雖然不允許做宗譜,但還是有很多人偷偷請我們?nèi)プ?。畢竟,如果你不做新的族譜的話,很多關系就斷掉了。因此當時很多人就偷偷請譜師回家做,也不能再公開地在祠堂里做了,一般都是把譜師藏在家里。不過,1961年以后,我就沒有出去做了,我哥哥他出去得比較多。雖然不允許了,但當時來請的人還是非常多。
南都:你們的制譜工具在這一時期有被破壞嗎?
林初寅:當時平陽縣、前岐鎮(zhèn)放了兩代的木活字在那邊,都被毀掉了。我們家當時也被紅衛(wèi)兵抄了,燒掉了不少宗譜。很多古書,像《康熙字典》也都被抄走了。但是木活字倒是被我保存了下來,我當時在墻壁上開了一個洞,把這些木活字都藏在墻壁里面。這些木活字在墻壁里一藏就是15、16年。
紅衛(wèi)兵在我家沒抄出這些工具,就給我貼大字報,要我把木活字都交出去。因為誰都知道我家?guī)状际亲鲎谧V的,肯定是存了木活字的。當時村里人對我還可以。后來,鎮(zhèn)里又有人過來給我們遞條子,要我們多多少少交出些東西。我們家在解放前,也有一些雕版,也是用來做宗譜的。當時迫于壓力,我們就把這些雕版馬馬虎虎地送到了鎮(zhèn)里,最后都被燒掉了?,F(xiàn)在想起來,都覺得非??上?。不過,這之后,鎮(zhèn)里面就再沒有找過我們麻煩了。
南都:不能修譜了,你當時干什么呢?
林初寅:當時我沒事干了,他們先是安排我去教書。教了幾年之后,最后又安排我去了農(nóng)機所工作。所以我現(xiàn)在還是農(nóng)機所的退休職工。
南都:這期間一直沒有再修過譜?
林初寅:沒有了。一直到1978年,鄧小平上臺,改革開放之后,我才又開始修譜的。那個時候,國家開放了,各個地方的宗族又都跑過來請我們?nèi)プ黾易V。地方上的干部,公安部門也不管這個事情了。宗族觀念在浙江、福建還是非常受重視的。每個姓都有自己的輩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輩分,這個行輩是非常重要的。
風頭松一些以后,我1978年就開始出來修譜。我當時進農(nóng)機所以后,下面好幾個廠都倒閉了,開始清退一些職工。我本身就是做家譜的,在當時來說,做家譜比在農(nóng)機所上班要自由很多,而收入也要高一些。而且,自己做家譜,你要是做得快一點,晚上多做點,也能多掙些錢。
那時開始拉了幾個原來修譜的伙計,大多是些年紀大的,五十多歲。也有一些年輕人,不過都是家里面的小孩,自己帶在身邊跟著學。剛開始的時候,也是偷偷摸摸,主要還是在對方家里做。不過后來發(fā)現(xiàn)政府已經(jīng)不理睬修家譜這個事情了,也就放開了。1993年以后,就完全放開了。不過到那個時候,年輕人都不做了,都是些六十多歲的老頭子在做。
南都:看來“文化大革命”對這個行當?shù)挠绊懘_實還是很大?
林初寅:脈少了,但還是傳了下來。不過種類確實是減少了。像我們家,之前也是做雕版的,但“文革”以后就沒有了,都是做活版了。
傳承:國家要把木板刻字傳下去
現(xiàn)在這個木活字(印刷)是國家要求我們傳承,但在下面其實是并不太想傳承的。因為根本掙不到錢了,沒有實際利益,很難真正維持下去。
南都:你的孩子學習活字印刷是個什么情況?
林初寅:我有三個孩子,他們都會活字印刷。像我的大兒子,50多歲,高中畢業(yè)以后就跟著我學,不過學了三年就不愿意再學了?,F(xiàn)在他們雖然都會,但沒有一個人在做的,一個去了北京,一個去了廣東,一個去了西藏,都在外面打工。
南都:你現(xiàn)在還帶了多少徒弟?
林初寅:還有二十多個學生,在平陽和瑞安都有。不過都是上了年紀的,年輕的一個也沒有?,F(xiàn)在的年輕人不喜歡干這個活,他們隨便在外面找個工作就有幾千塊錢。
我們現(xiàn)在修宗譜,按照我們縣印刷協(xié)會的統(tǒng)一規(guī)定,一個丁現(xiàn)在是十塊到十五塊,一個宗譜如果是一千多丁,一般是三到五個人,要做兩到三個月,最后也就一萬多塊。我們還要負擔修譜用的紙和磨。這樣算下來,最后的工資非常低,而且經(jīng)常搞得身上墨黑墨黑,自然也就沒有年輕人愿意學了。
南都:你現(xiàn)在一般一年會接幾單活呢?
林初寅:我現(xiàn)在基本不接活了,也不想多印。一來是因為年紀大了;二來是搞起來很臟,每個人身上都弄得很黑,也就不想搞了。
不過現(xiàn)在帶著學生也會接一些活,一年會做三四個,大約能掙四萬多塊錢。不過也不是用活字印刷了。從三四年前開始,我有些學生也開始用電腦來修宗譜了,我主要就幫忙理稿、清稿和校對的工作?,F(xiàn)在也沒有幾個人用木活字來修譜了,即使是用活字,大多也都改成鉛活字。木活字實在是太麻煩了,會雕的人也不多,鉛活字就能完全用機器打出來。
南都:也就是說木活字印刷已經(jīng)算是瀕危了?
林初寅:現(xiàn)在搞木活字的沒幾個人了,大多數(shù)人都不想搞了,木頭也越來越少了,效率也不是很高,一天最多搞五版到六版,一天辛辛苦苦做下來,一百塊錢都不到。
現(xiàn)在木活字基本上是發(fā)展不下去了,不過國家一定要我們把木板刻字這些技藝傳下去。國家是鼓勵我?guī)W生,我們印刷協(xié)會規(guī)定木活字印刷出師要學兩年。國家就一個學生給我一萬八千塊,不過學習用的木頭和材料都要我承擔。但是最后還是一個人都沒有。最后沒辦法,我只好帶我的曾孫,他現(xiàn)在十六歲,還在上中學。我們就在晚上教他寫反字,搞雕刻。
南都:那他真的想學嗎?
林初寅:我們逼他學的,現(xiàn)在不逼著,小孩子一學就跑了。國家現(xiàn)在又一定要我們帶。
南都:除了教學生一年給你一萬八,你現(xiàn)在作為國家級傳承人還有什么補助?
林初寅:還有我家的這個展覽館(編者按:林初寅在自家一樓設立了一個簡單的木活字印刷展覽館),省里、縣里每年都會給我?guī)浊K,去年就給了我一萬兩千塊,算是展覽館的保管費。
南都:那你覺得這個行業(yè)還能傳下去嗎?
林初寅:修譜的話還是很有生機的,特別是很多宗族族譜都要求必須用活字印刷,不能用電腦打印出來;另外還有一些古書的出版,像古詩、詞曲也都是要用活字印刷來做的。但是并不一定用的是木活字,可能更多的是鉛活字。但這個技術最終還是保存下來了。
現(xiàn)在這個木活字(印刷術)是國家要求我們傳承,但在下面其實是并不太想傳承的。因為根本掙不到錢了,沒有實際利益,很難真正維持下去。即使是木活字印刷比較興盛的東源村,現(xiàn)在也主要是把木活字當做一個旅游項目在做,真正用木活字印刷來修譜的也是少之又少。
南都:除了要求你們教學生外,政府還有沒有其他的搶救措施?
林初寅:有的,我們縣印刷協(xié)會準備在今年,搞一個像圖書館一樣的大館,成立一個公司,專門來印古書。不過現(xiàn)在土地還沒定下來,不過已經(jīng)是打算撥款了。我上次去開會,還提到這件事,這兩年應該就要搞起來。
●流程:
描字和刻字:刻寫老宋體字,要用上好的棠梨木。其要點是:反手、先橫、次直、后撇。先將要刻的字,用毛筆反寫在平整光滑的字模上。老宋體字的特點是橫細豎粗,筆劃對比大,字形方正。書寫完后,用刻刀逐步將橫筆畫、直筆畫、撇筆畫刻好,最后將空白角挖去。
檢字:檢字是木活字印刷術最重要的步驟,它的快慢和正確度,直接影響了木活字印刷術的效率和印刷質(zhì)量。這里需要依據(jù)檢字口訣:君王立殿堂……
排版:邊檢字邊排版,排好一版,仔細校對一遍,勘誤補漏,然后用一柄約一厘米寬的薄鋼片插進去,一行行擠緊,便可以印刷了。
印刷:1,研墨;2,下刷。刷墨時,現(xiàn)在木板上均勻涂抹。然后刷在木板上。3,鋪紙,去宣紙,四角覆蓋;4,上刷。吃準手力,在宣紙上來回刷動,然后,揭起宣紙。
●源流:
印刷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之一。它開始于隋代的雕版印刷術,到北宋仁宗慶歷年代,平民畢昇更是率先發(fā)明了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的發(fā)明,可以說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
根據(jù)沈括《夢溪筆談》對畢昇活字印刷術的記載,畢昇用膠泥制字,一個字為一個印,用火燒硬,使之成為陶質(zhì)。排版時,先預備一塊鐵板,在鐵板上放上松香、蠟、紙灰等混合物,鐵板四周圍上一個鐵框,在框內(nèi)排好要印的字印。排滿版之后,用火烘烤,使混合物融化,從而固定字模,隨后便可進行印刷。為了提高印刷效率,往往會設置兩塊鐵板,一塊印刷,一塊排字。
但是畢昇的發(fā)明并沒有得到重視。他去世后,活字印刷術并沒有得到推廣,不過《夢溪筆談》的記載卻起到了宣傳和推廣作用,后來不斷有人根據(jù)畢昇的遺法來印書。宋以后,活字印刷術有了極大的發(fā)展。根據(jù)制作材料的不同,出現(xiàn)過膠泥版、泥活字板、泥聚珍版、澄泥版、磁版、木活字版、聚珍木板、木刻活字版、銅活字版、活字銅版、銅擺版或簡寫作同版等。銅板因字體大小,又分為大銅版、小銅板。又有錫活字版、鉛活字版等種類。五花八門,因地制宜。
據(jù)沈氏《夢溪筆談》記載,畢昇在試驗活字印刷術時,也曾嘗試過使用木刻活字。但他認為木的紋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同時和粘連混合物相黏,最終棄而不用。木活字印刷,真正印刷成書,則是到元代的王楨。
在王楨的《農(nóng)書》一書中,詳細記載了木活字印刷術的內(nèi)容。它的方法是先用紙寫好大小字樣,糊于木板上刻字,刻好字之后,用小細鋸,把字一一鋸開,再用小刀修成一樣大小。再一行行排字,用竹片隔開來,排滿一板框,再用小竹片墊平,木楔塞緊,使字牢固不動,然后涂墨鋪紙,用棕刷印刷。王幀進而又將木活字印刷詳細分為:寫韻刻字法、鎪字修字法、作盔嵌字法、造輪法、取字法、作盔安字刷印法。這幾個步驟基本上成為后來活字印刷的定法。到明清兩代,木活字印刷術已經(jīng)相當普遍,且出現(xiàn)了《武英殿聚珍版叢書》這樣大規(guī)模的木活字印刷工程。
本期非遺傳人,我們采訪了我國木活字印刷術傳承人之一的林初寅。他所傳承的溫州瑞安的木活字印刷術,被認為是我國目前已知被保存下來并仍在使用的木活字技藝。瑞安的木活字印刷術,完整地保留了王幀在《農(nóng)書》中提及的所有步驟,被認為是木活字印刷術的“活化石”。
浙江瑞安的木活字印刷術之所以能留存至今,與當?shù)貥O盛的宗族觀念有很大的關系。我國古代注重門閥,所以譜牒之學非常興盛,特別是在元明時期,家譜興起,到清朝時,更是大盛行。這些宗譜,大多用木活字印刷而成。
家譜同方志一樣都是一種連續(xù)性出版物,有所謂“十五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的說法。在古人的觀念中,三十年為一世,所以一般家譜大多規(guī)定三十年必須要重修,不然就是不孝。巨大的家譜需求,無疑給木活字印刷提供了巨大的市場。因而專門出現(xiàn)了制作家譜的譜師。這些譜師,每當秋收后,就挑著字擔,到周邊鄉(xiāng)鎮(zhèn)做譜。他們字擔上的木字一般只有兩萬多字,分大、小兩號,均為梨木雕成的宋體字,遇到缺字則臨時補刻,字盤用杉木制成,用竹片墊平。
在清朝時,木活字制作家譜幾乎流行于整個南方,其中尤其以江浙兩省為盛。新中國成立之后,木活字印刷受到很大的沖擊。改革開放以后,隨著電腦排版印刷的普及,木活字印刷又面臨著新的發(fā)展難題。2010年,在內(nèi)羅畢舉行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政府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更是將中國活字印刷術列為“急需保護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思考:
瑞安的木活字印刷,被稱為是我國目前唯一已知被保存下來并仍在使用的木活字技藝。在歷史上,由于存在巨大的市場需求,鄉(xiāng)間譜師一年四季都在各地忙碌修譜。但令人遺憾的是,他們現(xiàn)在大多都不再采用傳統(tǒng)的木活字印刷術。在快捷的現(xiàn)代照排技術面前,古老的木活字印刷術確實顯得工序繁瑣、效率低下。
浙江瑞安的木活字印刷,男性經(jīng)過訓練完成漢字的刻劃,經(jīng)過刻字、撿字、排字等程序后進行印刷,不僅要求技術熟練,而且需要掌握豐富的歷史知識、傳統(tǒng)歷法、輩分禮儀、古漢語語法等復雜內(nèi)容。這一整套記憶完全通過家傳口授的方式傳承下來的。
然而,木活字印刷所需要的精深訓練、產(chǎn)生收入之低、當代計算機打印技術的普及,使得掌握這門技術的工匠人數(shù)迅速減少。目前,掌握了全套技術的五十歲以上的師傅僅有十一名。若再不受到保護,這項傳統(tǒng)行業(yè)技藝不久將會消失。
在瑞安采訪期間,我們欣喜地看到,當?shù)卣畬δ净钭钟∷⒌谋Wo力度正在不斷加大。但是值得思考的是,現(xiàn)在僅僅通過建立展覽館,和要求傳承人帶學生外,是否還有其他更好的保護途徑?
瑞安木活字印刷的珍貴之處,便在于它的草根性。而在瑞安,目前仍然有巨大的宗譜市場。政府的保護工作,是否可以從補貼木活字修譜市場出發(fā),讓木活字印刷能真正發(fā)揮其作用?這樣保護起來,可能更為有效。
• 神秘的瑞安木活字印刷技藝 |
• 雕版印刷與活字印刷術 |
• 活字印刷術的發(fā)明與發(fā)展2 |
• 活字印刷術的發(fā)明與發(fā)展1 |
• 中國活字印刷是否中國人發(fā)明 |
• 木活字印刷術三步法 |
共有 網(wǎng)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