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视频在线下载_向日葵视频网站_向日葵小视频APP污_向日葵视频污污下载

您好,歡迎來到包裝印刷網(wǎng)!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標準法規(guī) > 行業(yè)標準

四色印刷油墨顏色和透明度標準

2007/12/6 0:00:00 人評論

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行業(yè)標準印刷技術 四色印刷油墨顏色和透明度第1部分:單張紙和熱固型卷筒紙膠印 Graphic technology - Colour and transparency of ink sets for four colour-printing - Part 1:Sheet-fed and heat-set web offset lithographic printing 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1995-09-28發(fā)布,2000-01-01實施CY/T31-95eqv ISO 2846-1:1997 前言 

 本標準等效采用ISO 2846-1《印刷技術——四色印刷油墨的顏色和透明度——第1部分:單張紙和熱固型卷筒紙膠印》的最新版本,使本標準具有更廣泛的實用意義,本標準是我國油墨行業(yè)與印刷行業(yè)統(tǒng)一膠印油墨顏色和透明度的依據(jù)之一。   

本標準確定了單張紙和熱固型卷筒紙四色膠印油墨的色度、透明度、墨層厚度范圍和完整的測試方法。   本標準中所采用的計算方法、數(shù)據(jù)、參數(shù)、圖表、實例以及標準文本中所提及的“本標準”等都是ISO 2846標準中第1部分的內容,在使用時不要與ISO 2846標準的其它部分混淆。

   為方便使用,本標準將ISO 2834《印刷技術——膠印和凸印油墨印樣制備》中的有關部分編入附錄B,將ISO 13655《印刷技術——印刷圖象的光譜測量和色度計算》中的有關部分編入附錄C,附錄B和附錄C都做為標準的附錄。

   本標準的附錄A、附錄B、附錄C是標準的附錄。

   本標準的附錄D、附錄E、附錄F是提示的附錄。

   本標準由全國印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提出并歸口。

   本標準起草單位:遼寧省印刷技術研究所。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杜原、王德信、林立、張紅。 ISO前言  ISO(國際標準化組織)是一個由各國標準化組織(ISO成員國)組成的世界性聯(lián)合體。國際標準的制定通常是由ISO技術委員會來執(zhí)行的。每一個對技術委員會制定的標準主題感興趣的成員國都有權向委員會表達自己的意見。與ISO有協(xié)作關系的各國際組織,無論是政府的還是非政府的,都可參與此項工作。ISO與國際電工技術委員會(IEC)在所有電工技術標準化的問題上都進行緊密的協(xié)作。

   被技術委員會采納的國際標準草案要經(jīng)過各成員國投票表決。一個國際標準的發(fā)布至少要得到75%成員國的同意。

   ISO 2846國際標準是由ISO/TC 130印刷技術委員會制定的。

   它是在ISO 2846:1975和ISO 2845:1975基礎上修訂而成的。

   ISO 2846在《印刷技術-四色印刷油墨顏色和透明度》題目下有以下部分:

   ——第1部分:單張紙和熱固型卷筒紙膠??;

  ——第2部分:報紙印刷。 印刷技術 四色印刷油墨顏色和透明度第1部分:單張紙和熱固型卷筒紙膠印

   1 范圍

  本標準規(guī)定了四色膠印用系列原色油墨(打樣和正式印刷用)在指定的條件和承印物上印刷所得到的顏色,并指定了測試方法以確保顏色的一致性。

   本標準適用于單張紙、卷筒紙熱固型、光固型膠印油墨。

   本標準不適用于熒光油墨,并且未對顏料進行規(guī)定。

  2 引用標準

  下列標準所包括的條文,通過在本標準引用而構成本標準的條文。標準出版時,所示版本均為有效。所有標準都會被修定,使用本標準的各方應探討使用下列標準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540-1989  紙和紙板吸水性的測定法(Cobb法)

   GB/T 451.2-1989 紙和紙板定量的測定法

  GB/T 463-1989  紙和紙板灰分的測定

  GB/T 1545.2-1989 紙、紙板和紙漿水抽提液pH值的測定法

  GB/T 2679.9-1993 紙和紙板粗糙度測定法(印刷表面法)

  GB/T 8941.3-1988 紙和紙板鏡面光澤度測定法(75°角測定法)

   GB/T 11500-1989 攝影透射密度測量的幾何條件

  CIE出版物№15.2 1986色度學  

 3 定義   3.1 標準油墨 standard ink

  用于四色印刷的油墨,在本標準墨層厚度范圍內,在參照承印物上印刷時,此油墨遵循本標準的色度和透明度特性。

  3.2 標準四色油墨 standard ink set   由黃、品紅、青和黑油墨組成的完整的標準油墨組。   3.3 原色 primary colours   由黃、品紅、青油墨制備的單個印刷品的顏色,若這些印刷品是按照本標準的規(guī)定制備的,并符合本標準規(guī)定的色度特性,它們就是標準原色。

   3.4 二次色 secondary colours   由三種原色墨中的任意兩種油墨依次疊印所得到的顏色。   3.5 透明度 transparency   不考慮散射光,油墨墨層透過和吸收光線的能力。通常用測量散射光來表示。

  3.6 透明度測量值 transparency measurement values   墨層厚度和原色墨疊印在黑底上的色差之間回歸直線斜率的倒數(shù)。

  4 測試方法

  4.1 原理   將被測油墨按照規(guī)定的墨層厚度印到參照承印物(見附錄A)上。測量其顏色,若發(fā)現(xiàn)一個或多個印樣符合本標準規(guī)定的數(shù)值和公差,且油墨也符合透明度標準,則該油墨符合本標準。

  按規(guī)定的墨層厚度用三原色的每一種原色墨分別印在黑色底襯上評價油墨透明度。對于每個印樣,要測定疊印前后的CIELAB色差。然后計算出每個原色墨的墨層厚度和色差之間的線性回歸系數(shù)(回歸直線的斜率)。老此系數(shù)的倒數(shù)是負數(shù)或大于本標準規(guī)定的數(shù)值,則油墨符合本標準。(詳見附錄F的說明和實例)。

  4.2 測試印樣的制備  

 4.2.1 色度值測試印樣的制備  

 依照下列規(guī)定的條件,每種油墨都制備多個測試印樣,一種油墨各個印樣的墨層厚度均不相同。   用附錄A規(guī)定的參照承印物制備印樣,墨層厚度符合本標準規(guī)定的此種油墨墨層厚度數(shù)據(jù)范圍內(見5.3)。  

 ——使用印刷適性儀制作印樣。  

 ——從印版到承印物直接印刷。  

 ——環(huán)境溫度應為(24±1)℃。  

 ——在(1±0.1)m/s速度和(225±25)N/cm的印刷線壓力下制作印樣。

   ——印版應是一個彈性體或覆蓋橡皮市的輥子,肖氏硬度A為80~85。   ——對于揮發(fā)性(熱固型)油墨,勻墨和著墨時間都不應大于20s。不包括稱重時間。(見4.2.4)。

  ——每印一次,輸墨單元和印版都要清洗和再上墨。

   注:清洗印版的溶劑會滲透到材料中,需要一定的時間以保證溶劑完全揮發(fā)。可兩塊印版交替使用。   ——轉移到承印物上的油墨質量由測量印刷前后印版的質量差確定,單位為g/m2(克/平方米),墨層厚度單位μm(微米),通過該油墨的密度和印刷面積計算。

  ——光固型油墨應使用單獨的勻墨輥和特殊材質制成的印版。

  注:詳見附錄B。

  4.2.2 用于評價透明度印樣的制備

  應使用將被測油墨印到一個黑色底襯上的方法得到用于評價透明度的印樣。除了應使用白色承印物制作的情況外,按照附錄C進行測量(本標準4.3所述),黑色底襯的亮度L*應小于6。

  黑色底襯可以是預制的,或在具有相同遮蓋力的涂料紙上印上一層或多層黑墨。所選的黑墨應具有最小的光澤度,并且經(jīng)被測油墨疊印后,其光澤度不發(fā)生較大變化。

   黑色底襯疊印彩色墨前,印樣要有充分的時間干燥。由于需要確定黑色底襯在彩色墨疊印前后的CIELAB值,疊印彩墨前要先對黑色底襯進行測量。

   然后,按照附錄B,將被測油墨印到準備好的黑色底襯上,每個印樣的墨層厚度都不一樣,墨層厚度應在5.3規(guī)定的0.7μm~1.3μm范圍內。

   4.2.3 測試印樣的干燥

  所有印樣在進行顏色測量前都應充分干燥。氧化干燥型油墨需要放置24小時,光固型油墨干燥必須有一個適當?shù)妮椛湓矗瑹峁绦陀湍稍飸羞m當設備,以使印樣能盡快測量。

   4.2.4 熱固型油墨的附加說明

  如果因熱固型油墨中的礦物油揮發(fā)而導致傳墨故障,需在傳墨前加入適量溶劑油(如亞麻仁油)。加入量應盡量少,不能超過5%。要注明加入量(體積比),以便在用本標準評價油墨前,修正墨層厚度。

  4.3 顏色測量方法  

 除了應使用至少由三張未印刷承印物組成的白色底襯的情況,應按附錄C的方法測量印樣。

   按附錄C對印樣進行光譜法測量時,應使用0°/45°或45°/0°幾何條件測試儀,并應用CIE標準照明體D50和CIE1931(2°)標準色度觀測視場進行三刺激值計算。應用CIELAB計算與參考值的顏色偏差,有關CIELAB色空間詳見CIE出版物15.2 1986。

   5 顏色、透明度和墨層厚度范圍

  符合本標準的油墨,在5.3規(guī)定的墨層厚度范圍內,其顏色應符合5.1中所規(guī)定的數(shù)據(jù),其透明度應符合5.2的規(guī)定。

   5.1 色度值   規(guī)定以兩種形式表示色度,按附錄C的步驟計算,這兩種形式視為等效。為了符合顏色規(guī)范,應按第4章中規(guī)定的方法,使印樣墨層厚度在規(guī)定的范圍內,油墨的顏色應在表1中L*、a*、b*數(shù)據(jù)限定的色差范圍內。

   表1 色度值(0°/45°幾何條件,D50照明體,2°視場) 油墨顏色  三刺激值  CIELAB值2)  誤差 X Y Z L* a* b* ΔEab* L*1) Δa* Δb* 黃 73.21 78.49 7.40 91.00 -5.08 94.97 4.0 - - - 品紅 36.11 18.40 16.42 49.98 76.02 -3.01 5.0 - - - 青 16.12 24.91 52.33 56.99 -39.16 45.99 3.0 - - - 黑 2.47 2.52 2.14 18.01 0.80 -0.56 - 18.0 ±1.5 ±3.0 1) 黑墨的L*沒對稱誤差,只有上限。 2) 色度值保留兩位小數(shù)。

  注   1附錄D給出了符合本標準油墨的典型光譜數(shù)據(jù),以及8°/d或d/8°(包括鏡向)幾何條件下的光譜參考數(shù)據(jù)。

  2 附錄E給出了在兩個幾何條件下由CIE 1931(2°)標準色度觀測視場和CIE照明體D65得到的三刺激值的參考數(shù)據(jù),也給出了 8°/d或d/8°(包括鏡向)幾何條件和照明體D50下的三刺激值。   5.2 透明度

  為了符合透明度規(guī)范,在按第4章給出的方法和原理測量油墨的透明度時,其值應大于表2所3的數(shù)據(jù)。

   表2 透明度要求  油墨顏色 透明度(測量值T) 品紅 0.12 黃 0.08 青 0.20  注   1 高透明度油墨(一般為青墨)回歸直線的斜率可能是0或負值。這種情況下,可視其透明度值接近無窮大,因此符合本標準。

  2 符合本標準的油墨,同色度參數(shù)一樣,參考附錄中不提供用8°/d或d/8°(包括鏡向)幾何條件測得的油墨透明度數(shù)據(jù)。其主要原因見附錄F,在此種幾何條件下測得的結果對表面光澤度及其變化十分靈敏。無論如何,這種方法對評價具有相近光澤度的油墨性能是有效的,附錄F進行了簡要描述。

   5.3 墨層厚度

  表3給出了符合本標準規(guī)定的不同干燥類型油墨的墨層厚度范圍。

    表3 墨層厚度范圍 μm 油墨類型 青 品紅 黃 黑 氧化干燥/滲透型 0. 7~1.1 0. 7~1.1  0. 7~1.1 0. 9~1.3 光固化 0. 7~1.3 0. 7~1.3 0. 7~1.3 0.9~1.3 卷筒紙熱固型 0. 7~1.3 0.7~1.3 0.7~1.3 0.9~1.3    附錄A(標準的附錄)參照承印物 

 本標準采用無光學增亮劑的無機械木漿有光涂料紙,該承印物應具備如下特征:

  A1 色度值   三刺激值      

    CIELAB值   X=85.32    

      L*=95.46±2.0   Y=88.71    

      a*=-0.40±1.0   Z=67.96     

     b*=4.71±1.5   方法:按4.3的規(guī)定(0°/45°,D50,2°,白色底襯)   A2 吸水性   技術要求:    10秒鐘后增加2g/m2~5g/m2   方法:      按GB/T 1540。   A3 光澤度   技術要求:      70%~80%   方法:  

      按GB/T 8941. 3。   A4 質量   技術要求:

     ?。?50±3)g/m2   方法:        按GB/T 451. 2。   A5 灰分   技術要求:      20%~30%   方法:        按 GB/T 463。   A6 pH值   技術要求: 8~10   方法:  按GB/T 1545.2.  

 A7 粗糙度   技術要求:  0.9μm~1.1μm在1N/mm2壓力下   方法:

      按GB/T 2679.9。    附錄B(標準的附錄)油墨印樣制備  B1 原理   用印刷適性儀和吸墨管,將定量的油墨均勻地印刷到一定面積的參照承印物上。墨量用g/m2表示,或根據(jù)油墨的密度,以墨層厚度μm表示。   B2 器械   B2.1 印刷設備   印刷適性儀,其勻墨器能在恒定的速度和壓力下向印版均勻供墨并將油墨均勻轉印到承印物上。   B2.2 印版   印版應具有拋光金屬的非滲透表面,或用肖氏硬度80到85之間的合成橡膠或橡皮布覆蓋。   B2.3 吸墨管   精確到0.01cm3。   B2.4 分析天平   精確到0.1mg   B3 材料   B3.1 印刷油墨:被測油墨   B3.2 承印物(見附錄A)   B4 步驟   B4.1 印版著墨   用吸墨管將一定量的油墨均勻地分布到勻墨器上,調定油墨在勻墨器上的勻墨時間和印版的著墨時間,以保證油墨均勻分布。通常每次勻墨和著墨時間為30s,揮發(fā)性(熱固型)油墨,每次勻墨和著墨時間不應超過20s(見B4.5)。   B4.2 油墨層厚度   通過測量印版印刷前后的質量差確定轉移到承印物上的油墨量。油墨量C用g/m2表示,計算公式如下:   C=(m1-m2)/A   式中:C--油墨量(g/m2);   m1——印刷前已著墨的印版質量(g);   m2——印刷后印版的質量(g);   A——印刷面積(m2)。   按下面公式,用油墨密度,可將油墨量換算為以μm為單位的墨層厚度:   式中:d--墨層厚度(μm);   c--油墨量(g/m2);   P——油墨密度。   應保留兩位小數(shù)。   B4.3 測試印樣的干燥   測試前,印樣應充分干燥,應使用適當?shù)母稍镌O備。   B5 報告   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   ——印刷設備;   制造商和型號,   印版的材料和類型,   印刷面積,   ——承印物(種類、供應商、數(shù)量);   ——油墨(名稱、供應商、密度);   ——油墨墨量(g/m2)或墨層厚度(μm);   ——未規(guī)定的會改變印刷結果的其它內容。    附錄C(標準的附錄)印刷圖象的光譜測量和色度計算  C1 定義和縮寫   C1.1 CIE國際照明委員會縮寫。   C1.2 CIE照明體 CIE illuminants   由CIE以相關的光譜能量分布定義的照明體A、D50、D65和其它照明體D。   C1.3 照明體 illumlnants   以影響物體顏色波長范圍定義的、以相應的光譜能量分布的輻射源。   C1.4 測量照明體 measurement illuminants   試樣表面入射光的光通量特征。   C1.5 輻亮度系數(shù) radiance factor   在特定的照明和觀測條件下,物體的輻亮度與完全漫反射面或完全漫透射面的輻亮度之比。   C1.6 反射系數(shù) reflectance factor   從印樣上測量出的反射光通量與在同樣位置上從完全漫反射體上測出的反射光通量之比。   C1.7 試樣底襯 sample backing   放置被測試樣的平面。   C1.8 透射系數(shù) trnsmittance factor   透過被測樣品遮蓋的測量小孔的光通量與小孔上沒有樣品遮蓋時的光通量之比。   C1.9 帶寬 bandwidt   在半能量點上光譜函數(shù)特性曲線的寬度。   注:C1 光譜測量儀器采用三角函數(shù)特性曲線。   C2 光譜測量要求   C2.1 儀器校準   測量儀器應按照制造商提供的標準校準。   注:C2 由于儀器的個性,不同種儀器測量數(shù)據(jù)會有所不同。C12提供了不同儀器間達到一致的方法。 C2.2 測量照明體的波長范圍和測量值的間隔   以10nm為間隔,從340nm到780nm測量數(shù)據(jù),400mm到700nm的數(shù)據(jù)必須測量,且間隔不得超過20nm。光譜數(shù)據(jù)以10nm間隔的計算數(shù)據(jù)為依據(jù),其光譜特性函數(shù)是以10nm為帶寬的三角形。

  注:C3 不同的儀器由于其間隔或特性函數(shù)不同將產(chǎn)生不同的結果。這個誤差可以通過對給定的間隔選擇帶通形態(tài)并根據(jù)已選擇的帶通形態(tài)和間隔應用適當?shù)挠嬎銣p小。   C2.3 反射系數(shù)測量   C2.3.1 試樣底襯材料   該材料不隨光譜變化而變化,漫反射,并具有國際標準反射密度1.50±0.20。測量時,底襯放在試樣下面或后面,用來消除由被測樣品的背面引起的測量值的變化。   C2.3.2 測量幾何條件   測量幾何條件為45°/0°或0°/45°。   C2.3.3 測量記錄   相對于所有波長范圍內具有100%反射系數(shù)的理想漫反射體,測量的反射系數(shù)應乘以100,并精確到0.01%或等值的小數(shù)。   C2.4 透射系數(shù)測量   C2.4.1 測量幾何條件   測量幾何條件為法線方向/漫射(O°/d)或漫射/法線方向(d/0°),并符合GB/T 11500中所規(guī)定的幾何條件或CIE 15.2中所規(guī)定的幾何條件。   應記錄測量幾何條件和所用的積分球或乳白散射玻璃。   C2.4.2 測量記錄   相對于所有波長范圍內具有100%透射率的理想透射體,測量的透射系數(shù)應乘以100,并精確到0.01%或等值的小數(shù)。   C3 色度計算要求,   C3.1 三刺激值的計算   計算三刺激值應根據(jù)CIE D50照明體和CIE出版物15.2中的CIE 1931標準色度觀測視場(通常指的是2°視場標準觀測條件),以10nm或20nm為間隔。在CIE D50照明體和2°視場標準觀測條件下,光譜反射和透射數(shù)據(jù)由間隔為10nm的表C1和間隔為20nm的表C2中給出。推薦使用10nm間隔,以提高結果的準確度。   注:C4 為與印刷圖像精細度的尺寸更匹配,最好選擇2°視場標準觀測條件,而不選10°視場標準觀測條件。   如果以大于340nm的波長作為起始波長測量光譜數(shù)據(jù),那么,應將表C1和表C2中所有小于起始測量波長的波長的加權因數(shù)數(shù)據(jù)求和并加到起始波長的測量數(shù)據(jù)中。如果結束測量的光譜波長小于780nm,那么,應將表C1和表C2中所有大于結束測量波長的波長的加權因數(shù)數(shù)據(jù)求和,并加到結束波長的測量數(shù)據(jù)中。   計算的一般形式為:   反射                  透射   X=   式中:R(λ)——波長為λ的反射系數(shù);   T(λ)——波長為λ的透射系數(shù);   Wx(λ)——波長為λ的三刺激值X的加權因數(shù);   Wy(λ)——波長為λ的三刺激值Y的加權因數(shù);   Wz(λ)--波長為λ的三刺激值Z的加權因數(shù)。   如果測量間隔小于10nm,可用注C10中的方法擴展數(shù)據(jù)的帶通。   注:C5表C1和表C2中給定的加權因數(shù)基于C2.2節(jié)中所描述的三角形帶通特性。   Xn=96.422,Yn=100.00,Zn=82.521的值,用于色度計算。   注:C6 在表C1和表C2中X、Y、Z的匯總在核對數(shù)據(jù)時使用。 表C1 在以10nm為間隔,D50照明體和2°視場觀測條件下,計算三刺激值有物加權因數(shù)(W) 波長 Wx(λ) Wy(λ) Wz(λ) 波長 Wx(λ) Wy(λ) Wz(λ) 340 0.000 0.000 0.000 570 7.132 8.902 0.020 350 0.000 0.000 0.000 580 8.540 8.112 0.015 360 0.000 0.000 0.001 590 9.255 6.829 0.010 370 0.001 0.000 0.005 600 9.8535 5.838 0.007 380 0.003 0.000 0.013 610 9.469 4.753 0.004 390 0.012 0.000 0.057 620 8.009 3.573 0.002 400 0.060 0.002 0.285 630 5.926 2.443 0.001 410 0.234 0.006 1.113 640 4.171 1.629 0.000 420 0.775 0.023 3.723 650 2.609 0.984 0.000 430 1.610 0.066 7.862 660 4.541 0.570 0.000 440 2.453 0.162 12.309 670 0.855 0.313 0.000 450 2.777 0.313 14.647 680 0.434 0.158 0.000 460 2.500 0.514 14.346 690 0.194 0.070 0.000 470 1.717 0.798 11.299 700 0.097 0.035 0.000 480 0.861 1.239 7.309 710 0.050 0.018 0.000 490 0.283 1.839 4.128 720 0.022 0.008 0.000 500 0.040 2.948 2.466 730 0.012 0.004 0.000 510 0.088 4.632 1.447 740 0.006 0.002 0.000 520 0.593 6.587 0.736 750 0.002 0.001 0.000 530 1.590 8.308 0.401 760 0.001 0.000 0.000 540 2.799 9.197 0.196 770 0.001 0.000 0.000 550 4.207 9.650 0.085 780 0.000 0.000 0.000 560 5.657 9.471 0.037 總和 96.421 99.997 82.524表2 在以20nm為間隔,D50照明體和2°視場觀測條件下,計算三刺激值用的加權因數(shù)(W) 波長 Wx(λ) Wy(λ) Wz(λ) 波長 Wx(λ) Wy(λ) Wz(λ) 340 0.000 0.000 0.000 580 16.904 16.060 0.026 360 -0.001 0.000 -0.003 600 19.537 11.646 0.014 380 -0.007 0.000 -0.034 620 15.917 7.132 0.003 400 0.100 0.001 0.459 640 8.342 3.245 0.000 420 1.651 0.004 7.914 660 3.112 1.143 0.000 440 4.787 0.325 24.153 680 0.857 0.310 0.000 460 4.897 1.018 28.125 700 0.178 0.064 0.000 480 1.815 2.413 15.027 720 0.044 0.016 0.000 500 0.044 6.037 4.887 740 0.011 0.004 0.000 520 1.263 13.141 1.507 760 0.002 0.001 0.000 540 5.608 18.442 0.375 780 0.001 0.000 0.000 560 11.361 18.960 0.069 總計 96.423 100.002 82.522表3 在以10nm為一間隔,D65照明體和2°視場觀測條件下,計算三刺激值用的加權因數(shù)(W) 波長 Wx(λ) Wy(λ) Wz(λ) 波長 Wx(λ) Wy(λ) Wz(λ) 340 0.000 0.000 0.000 570 6.988 8.722 0.019 350 0.000 0.000 0.000 580 8.214 7.802 0.014 360 0.000 0.000 0.001 590 8.730 6.442 0.010 370 0.002 0.000 0.010 600 9.015 5.351 0.007 380 0.006 0.000 0.026 610 8.492 4.263 0.003 390 0.022 0.001 0.104 620 7.050 3.145 0.001 400 0.101 0.003 0.477 630 5.124 2.113 0.000 410 0.376 0.101 1.788 640 3.516 1.373 0.000 420 1.200 0.035 5.765 650 2.167 0.818 0.000 430 2.396 0.098 11.698 660 1.252 0.463 0.000 440 3.418 0.226 17.150 670 0.678 0.248 0.000 450 3.699 0.417 19.506 680 0.341 0.124 0.000 460 3.227 0.664 18.520 690 0.153 0.055 0.000 470 2.149 0.998 14.137 700 0.076 0.027 0.000 480 1.042 1.501 8.850 710 0.040 0.014 0.000 490 0.333 2.164 4.856 720 0.018 0.006 0.000 500 0.045 3.352 2.802 730 0.009 0.003 0.000 510 0.098 5.129 1.602 740 0.005 0.002 0.000 520 0.637 7.076 0.791 750 0.002 0.001 0.000 530 1.667 8.708 0.420 760 0.001 0.000 0.000 540 2.884 9.474 0.202 770 0.000 0.000 0.000 550 4.250 9.752 0.086 780 0.000 0.000 0.000 560 5.626 9.419 0.037 總和 95.049 99.999 108.882表C4 在以20nm為間隔,D65照明體和2°視場觀測條件下,計算三刺激值用的加權因數(shù)(W) 波長 Wx(λ) Wy(λ) Wz(λ) 波長 Wx(λ) Wy(λ) Wz(λ) 340 0.000 0.000 0.000 580 16.256 15.455 0.025 360 -0.001 0.000 -0.005 600 17.933 10.699 0.013 380 -0.008 0.000 -0.039 620 14.020 6.277 0.003 400 0.179 0.002 0.829 640 7.057 2.743 0.000 420 2.542 0.071 12.203 660 2.527 0.927 0.000 440 6.670 0.453 33.637 680 0.670 0.242 0.000 460 6.333 1.316 36.334 700 0.140 0.050 0.000 480 2.213 2.933 18.278 720 0.035 0.013 0.000 500 0.052 6.866 5.543 740 0.008 0.003 0.000 520 1.348 14.106 1.611 760 0.002 0.001 0.000 540 5.767 18.981 0.382 780 0.000 0.000 0.000 560 11.301 18.863 0.068 總計 95.044 100.001 108.882  注   C7 雖然提供了20nm間隔的加權因數(shù),但提倡用10nm間隔的數(shù)據(jù)以提高結果的難確度。    C8 表C3和表C4中的加權因數(shù)用于在CIE D65照明體和CIE 1931標準色度觀測者(通常指的是2°視場標準觀測條件)條件下計算三刺激值。   C9 D65照明體和2°視場觀測條件的光譜加機因數(shù)。   在CIE D65照明體和2°標準視場觀測條件下計算三刺激值的加權因數(shù)。   Xn=95.047    Yn=100.000      Zn=108.883      用于色度計算。   C10表C3和C4中X、Y、Z的總和用于數(shù)據(jù)核對。   C3.2    計算CIELAB L*,a*,b*   CIELAB色度參數(shù)(見CIE出版物15.2)   L*=116[f(Y/Yn)]1-16   a*=500[f(X/Xn)-f(Y/Yn)]   b*=200[f(Y/Yn)-f(Z/Zn)]   當:   X/Xn>0.008856        f(X/X)=(X/X)   Y/Yn>0.008856        f(Y/Yn)=(Y/Yn)   Z/ Zn>0.008856,       f(Z/Zn)=(Z/Zn)   當:   X/Xn≤0.008856,        f(X/Xn)=7.7867(X/Xn)+16/116   Y/Yn≤O.008856,        f(Y/Yn)=7.7867(Y/Yn)+ 16/116   Z/Zn≤0.008856,        f(Z/Zn)=7.7867(Z/Zn)+ 16/116   式中:Xu=96.442      Yn=100.000    Zn=82.521,注C6描述了上述條件。   C*ab=(a*2+b*2)   hab=tan-1(b*/a*)   如果:   a*>0, b*≥0        則: 0°≤hab< 90°   a*<0,b*> 0           90°≤hab<180°   a*<0,b*≤0           180°≤hdb<270°   a≥0,b*<0           270°≤hab<360°   CIE LAB色差(見CIE出版物15.2)   ΔL*=L*1—L*2   Δa*=a*1-a*2   Δb*=b*1-b*2   ΔC*ab=C*ab1-C*ab2   Δhab=hab1-h(huán)ab2   對于從試樣1和試樣2的L*、a*和b*得到的ΔE*ab:   ΔE*ab=[(ΔL*)2+(Δa*)2+(Δb*)2   CIE目前定義了一個公制的色差ΔH*ab:   ΔH*ab=[(ΔE*ab)2-(ΔL*)2-(ΔC*ab)2]   C3.3 實驗報告   實驗報告中,應附有如下內容:    a)測量和計算符合本附錄的證明。   b)數(shù)據(jù)處理者。   c)數(shù)據(jù)處理日期。   d)交換數(shù)據(jù)的目的和內容的說明。   e)所使用的儀器,不局限于儀器的商標和型號。   f)測量照明體(照明體和濾色片)的應用條件。   g)使用的波長間隔。   注:C11 窄帶通儀器帶寬的擴寬方法   當取樣間隔不符合所要求的10nm或20nm時,數(shù)據(jù)必須進行修正或重新取樣,以提供在所要求的間隔下得到的估計(或假設)數(shù)據(jù)。只有當取樣間隔小于10nm或20nm,并且?guī)捙c采樣間隔一致時才這樣做。   將基于符合要求的(新的)采樣間隔和帶寬采集的當前數(shù)據(jù)依次用三角特性加權函數(shù)處理,以建立所需要的數(shù)據(jù),即將間隔上的數(shù)據(jù)加和,并且用加權求和方法規(guī)范,每個新的數(shù)據(jù)點都要反復進行該過程。   加權函數(shù)如下:   W(λxn)=(Δλ-|λyn-λxn|)/Δλ   式中:W(λxn)——波長Xn的加權函數(shù)   λYn--被計算數(shù)據(jù)的波長   λXn——有效數(shù)據(jù)的波長   Δλ——所要求的帶寬   此函數(shù)在給定的間隔上定義為|λYn-λXn|<Δλ。   如果量程內終點處數(shù)據(jù)無效,在這種情況下,應假定這些數(shù)據(jù)與量程中最后的有效數(shù)據(jù)一致,并用最后的有效數(shù)據(jù)作為終點值。   例如:   假定以3nm為一間隔采集的有效數(shù)據(jù)要換算成符合要求的以10nm為一間隔的數(shù)據(jù),那么,420nm附近的有效數(shù)據(jù)在403nm、406nm、409nm……436nm波長處,420nm處的數(shù)值計算如下:   1.因為帶寬(Δλ)為10nm,則僅用410nm~430nm之間的數(shù)據(jù)計算就可以,即:412nm、415nm、418nm、421nm、424nm、427nm、430nm。   2.加權函數(shù)應是412(0.2),415(0.5),418(0.8),421(0.9),424(0.6),427(0.3),430(0),總計3.3。   3.每一個波長Xu的光譜數(shù)據(jù)乘以它的加權因數(shù),乘積加合,得數(shù)加合,然后除以加權因數(shù)之合(本例為3.3)。這就是以10nm為帶通的420nm對應的數(shù)據(jù)。   4.在以10nm為一間隔的340nm~780nm范圍內重復該過程。   用這種方法也可以修改用其它間隔得到的有效數(shù)據(jù),以提供用于色度計算的以10nm或20nm為一間隔的加權函數(shù)。   注:C12 增進儀器間測量的一致性   光譜測量與三個方面的測量標度尺有關,即:光度標度尺、波長標度尺和幾何標度尺。如果兩種儀器在三方面的性能都相同,就可以保證這兩種儀器在測量時不會有明顯的系統(tǒng)誤差。本注釋將對每種測量標度尺進行說明,并簡述一些方法,以減少不同儀器在某一方面產(chǎn)生的差異。   光度標由三個參數(shù)限定:起始點、終點(滿量程點)和線性??捎秒妼W方法或通過標準“黑”設置標的終點。這樣就確定了零輻射亮度因數(shù)點。儀器間零點的設置通常不一樣,這個差值即附加位偏移,用β0表示。   標的起始點用近似于理想的漫反射體進行設置,因為是一個近似值,所以儀器之間的標稱設置會有差別。這個誤差可歸因于在不同的標準化實驗室或在光度標傳遞過程中隨機誤差的傳遞。這是一個與反射率因數(shù)成比例的倍率誤差,用B1表示,光度標是制造商預設的,以使材料反射率的變化是線性。°   某些非線性儀器,由制造商提供校正程序。非線性確切的實質是非常復雜的,但是對本注釋來說,二階非線性包括了假定有意義的所有部分。這個誤差與(R起點-R)· R成比例,這個比例因數(shù)用β2表示。   測量波長的標度尺也由三個參數(shù)限定:標度尺的線性、標度尺的非線性和帶寬。線性誤差是實際波長與儀器波長設置的線性位置差。這里對于量度的準確度給出了一個較低的限制。此誤差與波長的反射率因數(shù)的一階導數(shù)(  R/  λ)成比例,這個比例因數(shù)用β2表示。非線性波長測量值誤差很復雜,是多種原因產(chǎn)生的。這個誤差與(  R/  λ)和因數(shù)W1成比例,這個比例因數(shù)由β4表示,因數(shù)W1定義如下:   W1=[(λ-λ起)/(λ終-λ起)]·[1-(λ-λ起)/(λ終-λ起)]  

 通過檢測器測量被測物反射光,帶寬可以控制波長標度尺窗的大小,帶寬誤差與反射率因數(shù)與波長的二階導數(shù)成比例( 2R/ 2λ),這個比例因數(shù)用β5表示。   幾何測量標度尺也由三個參數(shù)限定:照明角和觀測角的重心、照明體的立體角和觀測光線立體角以及照明區(qū)域與觀測區(qū)域之比。這些是重要的參數(shù),也是最難估價和模擬解析的,因此忽略該誤差。   兩個相關儀器的最終方程如下:   R1(λ)=β0+β1·R2(λ)+β2·[R起(λ)一R2(λ)]· R2(λ)+β3·[δR(λ)/δλ]+β4· W1·[δR(λ)/δλ]+β5·[δR(λ)/δ6λ2]   該方程適合對幾個中性標樣和彩色標樣的測量,在第一個儀器讀數(shù)的基礎上,運算第二個儀器讀數(shù)的多重線性回歸。建議至少使用三個中性標樣,即:亮、灰和暗灰。如果將白色和黑色也包括進來則更好。然后,再至少使用6種顏色,即一套適合印刷工藝的顏色:青、品、黃、紅、綠和藍。更好的方案是對六種顏色中的每一個顏色采取兩種彩度標準(在亮度方面有相應的變化),至少要有16個反射點,3個中性色和6種顏色會產(chǎn)生全部144個數(shù)據(jù)點,如果能達到697個數(shù)據(jù)點最好。  

  附錄D(提示的附錄)光譜數(shù)據(jù) 

 計算不同觀測視場或照明體條件下的三刺激值,可借助光譜數(shù)據(jù)。沒有把這些數(shù)據(jù)定為標準,是因為一旦定為標準,則會限制油墨的制造和油墨性能的發(fā)展。然而,下列數(shù)據(jù)在綜合分析歐洲、日本、美國的油墨時可把這些數(shù)據(jù)當做標準的。由于大多數(shù)油墨通常是建立在相同顏料基礎上的,因此差別很小。必須強調,這個附錄是本標準提示的附錄,不是標準的正式部分,不能因為標準化的目的,假定油墨與這個數(shù)據(jù)非常接近。必須記住,這些數(shù)據(jù)是從墊有白色底襯的基準承印物上印刷的印樣上得到的。   下面兩個數(shù)據(jù)表,表D1用于0°/45°幾何條件;表D2用于8°/d(包括鏡像)。

  這些數(shù)據(jù)曾用于計算與本標準5.1提供的數(shù)據(jù)等效的使用8°/d和0°/45°兩種幾何條件和D65照明體的三刺激值。附錄E給出了這些三刺激值。   注:在本標準中,0°/45°或45°/0°幾何條件彼此等效。同理,8°/d或d/8°幾何條件也被視為等效。這樣,當本附錄表中只指明其中的一種幾何條件時,可以認為另一種幾何條件也可以接受。當然,各種幾何條件下測得的數(shù)據(jù)不同,鏡像與非鏡像條件下獲得的數(shù)據(jù)也不同。    表D1 符合本標準的油墨的常用光譜反射數(shù)據(jù),0°/45°條件 波長  反射系數(shù) nm 青 品紅 黃 黑 承印物1) 380 0.094 0.245 0.113 0.0197 0.720 390 0.200 0.219 0.087 0.0202 0.741 400 0.312 0.206 0.067 0.0208 0.759 410 0.409 0.208 0.053 0.0229 0.773 420 0.452 0.214 0.044 0.0247 0.787 430 0.522 0.228 0.041 0.0251 0.799 440 0.606 0.242 0.041 0.0255 0.808 450 0.664 0.237 0.045 0.0259 0.819 460 0.690 0.213 0.056 0.0261 0.828S 470 0.699 0.181 0.060 0.0263 0.834 480 0.695 0.148 0.082 0.0265 0.840 490 0.679 0.119 0.168 0.0268 0.847 500 0.647 0.092 0.348 0.0269 0.869 510 0.597 0.068 0.584 0.0269 0.871 520 0.525 0.047 0.741 0.0265 0.880 530 0.436 0.038 0.803 0.0257 0.883 540 0.341 0.035 0.831 0.0250 0.886 550 0.245 0.029 0.848 0.0243 0.888 560 0.158 0.022 0.856 0.0237 0.892 570 0.102 0.018 0.864 0.0235 0.894 580 0.072 0.039 0.869 0.0235 0.894 590 0.057 0.177 0.874 0.0241 0.895 600 0.047 0.431 0.877 0.0248 0.898 610 0.041 0.653 0.881 0.0256 0.898 620 0.040 0.789 0.885 0.0264 0.899 630 0.041 0.852 0.889 0.0276 0.900 640 0.043 0.880 0.895 0.0289 0.900 650 0.051 0.895 0.900 0.0302 0.901 660 0.062 0.903 0.904 0.0316 0.901 670 0.068 0.907 0.906 0.0329 0.902 680 0.065 0.910 0.907 0.0341 0.903 690 0.060 0.914 0.909 0.0355 0.903 700 0.048 0.918 0.912 0.0373 0.903 710 0.043 0.921 0.914 0.0397 0.901 720 0.053 0.923 0.914 0.0423 0.899 1)承印物見附錄A

相關資訊

  • 7項印刷領域國家標準發(fā)布

    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lián)合發(fā)布2017年第32號國家標準發(fā)布公告,其中批準發(fā)布印刷領域國家標準7項,包括基礎通用類標準2項,產(chǎn)品檢驗類標準5項。具體標準編號、名稱及實施時間如下: 1、GB/T 9851.9-2017《印刷技術術語第9部分:書刊印刷術語》,2018年7月1日…

    2018/7/9 12:32:36
  • 《快遞封裝用品》等291項國家標準發(fā)布

    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在“質量提升行動年”活動開局之際,批準發(fā)布了291項國家標準,涉及產(chǎn)品質量提升、百姓消費安全、綠色可持續(xù)發(fā)展、防范金融風險、一帶一路建設等諸多方面。其中,新修訂發(fā)布的《快遞封裝用品》系列國家標準,倡導快遞包裝減量化、綠色化、可循環(huán),對原…

    2018/7/9 12:29:30
  • 這些造紙裝備入選新版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指導目錄

    為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關于做強中國裝備的總體要求,不斷提高重大技術裝備創(chuàng)新水平,加快推進首臺(套)推廣應用,根據(jù)重大技術裝備的發(fā)展現(xiàn)狀,2018年1月26日,工業(yè)和信息化部以“工信部裝函[2018]47號”文發(fā)布《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2017年版)》,…

    2018/7/9 12:25:50
  • 美國對中國塑料裝飾絲帶發(fā)起“雙反”調查

    美國商務部當天發(fā)表聲明說,上述調查是基于美國Berwickoffray公司去年12月提出的申訴發(fā)起的。該公司指控從中國進口的上述產(chǎn)品在美國市場的傾銷幅度為74.34%至370.04%,同時指控中國相關生產(chǎn)商和出口商接受了不公正的政府補貼。根據(jù)美國貿易救濟政策程序,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

    2018/7/9 12:19:27

共有 網(wǎng)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