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折裝 又叫梵夾裝、折子裝。將圖書長卷按一定寬度左右折疊起來,加上書衣,使之成為可以隨時展讀的冊子。歷代刊刻佛經(jīng)道藏,多采用這種裝訂形式。古代奏折、書簡也常采用這一形式(圖3)。
蝴蝶裝 將每頁書在版心處對折,有文字的一面向里,再將若干折好的書頁對齊,粘貼成冊。采用這種裝訂形式,外表與現(xiàn)在的平裝書相似,展開閱讀時,書頁猶如蝴蝶兩翼飛舞,故稱為蝴蝶裝(圖4)。蝴蝶裝是宋元版書的主要形式,它改變了沿襲千年的卷軸形式,適應了雕版印刷的一頁一版的特點,是一重大進步?!睹魇匪囄闹尽沸蚍Q秘閣書籍皆宋元所遺,無不精美。裝用倒折,四周外向,蟲鼠不能損。"但這種版心內(nèi)向的裝訂形式,人們翻閱時會遇到無字頁面,同時版心易于脫落,造成掉頁,所以逐漸又為包背裝取代。
包背裝 將印好的書頁版心向外對折,書口向外,然后用紙捻裝訂成冊,再裝上書衣,由于全書包上厚紙作皮,不見線眼,故稱兇背裝(圖5)。包背裝出現(xiàn)于南宋,盛行于元代及明中期以前。清代宮廷圖書如歷朝實錄、《四庫全書》也采用這種裝訂方式。包背裝改變了蝴蝶版心向內(nèi)的形式,不再出現(xiàn)無字頁面,但未解決易散脫頁的缺點,所以后來又發(fā)展為線裝形式。
線裝 線裝書是傳世古籍最常用的裝訂方式。它與包背裝的區(qū)別是,不用整幅書頁包背,而是前后各用一頁書衣,打孔穿線,裝訂成冊。這種裝訂形式可能在南宋已出現(xiàn),但明嘉靖以后才流行起來,清代基本采用這種裝訂方式。其特點是解決了蝴蝶裝,包背裝易于脫頁的問題,同時便于修補重訂(圖6)。
從以上可以看出,古籍的裝訂有一個發(fā)展演進過程。不同時期流行不同的形式,了解這一進程,對古籍的年代鑒定十分重要。傳世宋版書多經(jīng)過后人重新裝修,或改為包背裝,或改成線裝,但仔細觀察,仍能在版心處發(fā)現(xiàn)粘貼痕跡,書頁外沿則有磨損痕跡。
書籍設計網(wǎng)
共有 網(wǎng)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