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承印物的性能。紙張是印刷中使用最多的承印物。一般來說,非涂料紙的結(jié)構(gòu)疏松、表面粗糙、吸收性強。使用以滲透干燥為主,氧化聚合干燥為輔的油墨在其上印刷,不僅能加速油墨在紙張上的固著,而且與空氣中的氧分子有較多的接觸機會,印跡的干燥速度快;與此相反,結(jié)構(gòu)較緊密、表面光滑的涂料紙,印跡干燥的速度就慢。
目前,在涂料紙上大多采用亮光樹脂型油墨印刷,利用涂料層的吸收效應(yīng),提高印跡的干燥速度。亮光樹脂油墨,主要成分是酚醛樹脂、桐油、亞麻仁油和沸點在250℃~300℃范圍的高沸點煤油。油墨轉(zhuǎn)移到紙張以后,由于涂料層毛細管作用,高沸點煤油很快地滲入到紙張內(nèi)部,這樣連結(jié)料中的樹脂濃度變大,粘度上升,油墨變稠,顏料粒子之間的二次結(jié)合力增加,使滯留在紙張表面的油墨,形成半固態(tài)、平滑的、具有光澤的凝膠狀膜,加快了印跡的干燥速度。
紙張的酸堿度對印刷的干燥有較大的影響。酸性愈大,阻礙破壞氧化聚合的程度愈嚴重。實驗表明,當(dāng)室內(nèi)溫度保持在20℃,相對濕度75%時,用pH值為5.4的膠版紙印刷,印跡干燥的時間約為30小時;若用pH值為4.4的膠版紙印刷,需80小時印跡才能干燥。而用pH值高于8的膠版紙印刷,在任何溫濕度的環(huán)境中,印跡均能迅速干燥。
紙張本身的含水量也影響印跡的干燥。含水量高的紙張,強度降低,紙質(zhì)變得松軟,纖維處于松弛狀態(tài),部分毛細管被水分子堵塞,故分子間的引力減弱,由毛細管作用的油墨向紙張內(nèi)的滲透力衰減,紙張纖維對氧的吸收性也隨之下降,延緩了印跡干燥的時間。
3.溫濕度。印刷車間的濕度升高,物質(zhì)分子運動加快,促進了氧化物的生成,縮短了氧化聚合反應(yīng)的誘導(dǎo)期,使印跡的干燥速度提高。圖7-31是兩種氧化聚合干燥的樹脂油墨,干燥時間和濕度的實驗曲線。從圖中可以看出,隨著溫度的升高,油墨干燥的時間減少,干燥速度加快。在夏天,即使不加催干劑,油墨也能很快干燥。但在冬天,需要加放適量的催干劑,油墨才能及時干燥。
印刷車間的濕度升高,空氣氧分子的活動性降低,干性植物油對氧的吸入量減少,延緩了氧化聚合干燥的速度。圖7-32是黃、品紅、青、黑四種油墨,干燥時間和相對濕度關(guān)系的實驗曲線。從曲線可以看出,當(dāng)相對濕度低于60%時,濕度的變化對油墨干燥的影響不明顯。但是,當(dāng)相對濕度太90%時,油墨的干燥時間都有大幅度的增加,油墨干燥緩慢。
此外,車間的濕度上升時,紙張的含水量也相應(yīng)增加,其結(jié)果也妨礙了油墨的干燥。圖7-33是幾種紙張,干燥時間和相對濕度的關(guān)系曲線。從圖中可以看出,高級壓光紙和銅版紙,濕度的變化對干燥速度影響不太顯著,但膠版紙和證券紙等非涂料紙,在低濕度下(相對濕度低于50%),尚能迅速干燥,但在高濕度的印刷條件下,油墨中必須加入適量的燥油,否則將發(fā)生油墨干燥不良的印刷故障。
4.其它影響油墨干燥的因素。油墨轉(zhuǎn)移到具有吸收性的承印物一紙張表面上時,如果墨層較厚,表層的油墨和空氣中的氧作用,迅速形成固態(tài)的皮膜,這層皮膜,阻止了空氣中的氧向油墨層的中部進入。再者,紙張的滲透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墨層過厚時,只有緊貼紙面底層油墨容易滲透,而中間層的油墨僅能依靠氧化聚合干燥,由于氧分子的缺乏,干燥速度緩慢,致使整個墨層難以徹底干燥。因此,控制墨層厚度,不僅關(guān)系到印刷品階調(diào)、色彩再現(xiàn)的效果,而且對印跡的干燥也十分重要。
白墨或叫沖淡劑(也叫維利油),是配墨淡色油墨的主要材料,由Al(OH)3(氫氧化鋁)和連結(jié)料組成。氫氧化鋁本身不易干燥,對催干劑還具有吸附作用。白墨在沖淡油墨時,往往使油墨中原有的催干劑失去催干作用,降低了印跡的干燥速度。
印刷過程中,當(dāng)紙張發(fā)生掉粉、掉毛故障時,要在油墨中加入一定量的撤粘劑,降低油墨的粘著性。撤粘劑的主要成分是不干性油和蠟類物質(zhì),比重比較小,若浮于墨層表面,妨礙了油墨中連結(jié)料的氧化聚合反應(yīng),油墨干燥速度下降。
印刷好的成品堆碼成垛以后,印張干燥所需要的氧分子,只能從印張邊緣滲入的空氣中獲取。如果印張的面積較大,承印物表面光滑,印張垛碼較高,空氣很難和印張上的墨跡接觸。
因為供氧不足,印跡干燥必須緩慢,尤其是印張的中部,印跡干燥更為困難。所以,面積大的印張,堆垛不宜過高,間隔一定的時間,要將印張輕輕抖動使之透氣,增加墨跡和空氣的接觸,以加速油墨的干燥。
共有 網(wǎng)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