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后工序在當今數(shù)碼技術快速發(fā)展的大潮中正處于一個兩難窘境?! ∮『笞詣踊夹g 回憶一下,在IPEX 2002展會上,制造商們展示他們如何解決數(shù)碼化印后技術方面的所有問題,尤其是在全彩色印刷方面,如需特別仔細地處理色粉層或數(shù)碼印墨以避免在印件上留有擦痕等等。在IPEX 2002上推出的傳統(tǒng)印后設備,有更多是無軸的,由伺服器控制,而不是由變速箱控制,從而給人更大的靈活性,尤其是在機器的調配方面,并且可節(jié)約保養(yǎng)費用。此外,除了大多數(shù)加工程式已經接近它們的物理速度極限(印刷機的最終印刷速度只能是紙張被實際輸送的速度),不少新的印后設備不光是在前端,而且從中端至較低端都將被完全自勤化。 對印后設備來說,自動操作基本上意味著加裝作業(yè)準備的電子控制,以及包括標準版式如 CIP4的運用。 印后技術數(shù)碼化進退兩難 正是由于自動化,印后的兩難境地才會出現(xiàn)?!白詣涌刂茖τ谟『蟮募夹g的未來是必不可少的”這一說法,本身是十分正確。第一,在整個印刷業(yè)都在朝著交工期限更緊、作業(yè)周期更短而導致更多的工作轉換及需要縮減設定準備時間的方向發(fā)展之際,印后商也面對不斷增加的壓力。第二,自動控制能減少勞動力,解決由于熟練操作人員減少而帶來的問題。 另一方面,盡管電子控制比手工作業(yè)準備操作更精確性,但要像印刷機自動化那樣,使印后設備完全自動化,從經濟成本上看,是有困難的。實際上,在機器方面增加某項這類開支,在現(xiàn)實中并不總是合理的。 自動化意味著在線或串聯(lián)聯(lián)機運轉,即以最小限度的操作來生產最后的成品文件。然而,在版式、程式靈活性與生產效率方面,存在著交替換位現(xiàn)象。例如,一條自動化生產線的最高速度,只能與其中最慢無件的速度相同;如果有一個元件出了故障,則整條生產線都會停下來。經驗告訴我們,系統(tǒng)中一個以上的單元結構從來不會同時運轉至下一道工序。 更嚴重的缺陷可能是缺少靈活性。不管你是一個印刷商,還是一個專業(yè)的印后商,這是一條基本的準則。為了獲得更多的控制,而已經建立起一條完整流水生產線的印刷商,需要使設備盡可能不停地運轉;而已經因“一條龍”這一趨勢失去了許多業(yè)務的專業(yè)印后商,則需要使自己的經營多樣化。 離線/近線操作 可供選擇的辦法當然是離線,或目前一般稱作的“近線”的操作。你可因此獲得靈活性,并可利用自動化的作業(yè)準備來減少機器的設置次數(shù),特別是在使用標準版式如CIP4時。然而,在這種情況下,由于須將印好的產品由一臺印后設備移至另一臺,因此交工的時間會拖長,勞動力成本也會提高。這實際上也是一種浪費,而且這種浪費會隨工序種類的增多而上升。 人們開始尋找實用的工作流程方案。在線的或串聯(lián)式聯(lián)機的方案是全自動的,或至少是盡可能全自動的;如果輸出形式,預先就某個特殊的產品類型確定下來,那么,這個方案則最有可能成功。換句話說,相對于生產線的全負荷運轉,獲得可靠和快速的輸出是更為重要的。 相反以贏利為目的的印刷業(yè)務,為使印刷廠滿負荷運轉,你不僅需要最大的靈活性,而且還需要從機器那里得到最高的生產力,這樣才能充分釋放它們的能量,承擔額外的工作量,增加營業(yè)額。 在這類情況下,最好的方案很可能是近線方式。 作業(yè)中的斷點 同樣的要領也能應用于印刷業(yè)生產,即在生產線上制成一個作業(yè)中斷點,產品可在此被移至一個離線的設備裝置。這個中斷點的典型位置,可以是印刷品能夠用人手最輕易地移動到下一階段生產工序、且其生產速度也是以其他標準來計量的一處地方?!?nbsp; 使用印刷機或數(shù)碼印刷機進行作業(yè)時,速度主要是以每分鐘或每小時多少米或多少張來計量的。然而,產品一經形成,速度就是由每分鐘或每小時多少個單位來衡量的。 在這里有一個天然的中斷點,尤其是在通常的速度差異出現(xiàn)的地方。盡管印刷設備的最高速度能夠準確地與一特殊產品的專用印后設備相匹配,如印制一本20頁的小冊子,但只要小冊子的頁數(shù)有變化,則要么是印刷機,要么是印后設備就不能以最大的生產能力運轉。 利用這種天然的中斷點來使在線或串聯(lián)作業(yè),轉變成近線或離線作業(yè),就有可能在最高速度上操作所有的機器,并可以通過使某些機器運轉的時間比其他機器長一些,或某類設備比另一種多一些,來維持現(xiàn)有的技術設備狀況。這也意味著現(xiàn)有的印后器材能夠得到繼續(xù)使用。 事實上,單元結構生產方式的最好情形是裝置多臺印刷機和多臺印后設備,以保持作業(yè)上的靈活性。甚至就連兩臺印刷機加兩臺印后設備,都可以有較大的益處。
共有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