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元宵節(jié),易中天“品三國”開始在央視“百家講壇”首播。其后一年,易中天的名字廣為民眾熟悉。和易中天一樣,于丹的《論語心得》也走進了大街小巷。時隔一年,易中天、于丹現象仍然受到出版界人士的關注。
3日,記者專訪全國政協(xié)委員、上海古籍出版社總編輯趙昌平,趙委員深度剖析了這一現象。
記者:趙委員,您對易中天的看法如何?
趙昌平:我個人對易中天這個人比較佩服。他確實做了很多大學教授不愿意做的事。在出版上他也確實取得了一定成績。
記者:易中天、于丹的出現在出版界是一個偶然現象嗎?
趙昌平:這種民眾廣泛關注歷史文化的現象,最早應該是從余秋雨開始的。也就是從精英走向大眾。易中天、于丹現象在這個基礎上更進了一步。在表述形式上,他們更加大眾化,采用了說話、講故事的形式,滿足了更大多數的讀者,可以說把歷史文化的普及手段更推進了一步。余秋雨的模式還是限于傳統(tǒng)紙質媒體。到易中天、于丹,已經把出版與電視結合了起來??梢哉f,在目前把出版產業(yè)化運作到了極點。
記者:也就是說有新的東西是值得肯定的?
趙昌平:有三點是值得肯定的:第一,文化層面走向大眾;第二,產業(yè)化運作模式;第三,在產業(yè)化運作的內部,是強強聯手的典型。
同時,也值得深思。從余秋雨到易中天,可以說已經走到了一個“臨界點”。再往前一步,可能就走向淺俗,出版人對此要特別注意。不要走“偏鋒”,以為俗便是這一現象的主流,那樣出版的文化核心內涵就會越來越少。
記者:具體分析,有哪些內容是值得思考的呢?
趙昌平:易中天出來以后,現在很多出版社都搶著要包裝他,于是形成一種炒作。炒作過頭了,會對一些小出版社產生沖擊。另外,現在出現很多出版社學易中天、于丹的做法,出版一些浮躁甚至是抄襲的東西,斷章取義,嘩眾取寵。這不是通俗文化正確的發(fā)展方向。
記者:通俗文化與出版有什么關聯?
趙昌平:通俗文化也應該“有文化”,這是他的核心內容。出版的核心,也應該是將中華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產業(yè)化運作中。
記者:易中天、于丹現象對出版產業(yè)化有什么啟示嗎?
趙昌平:當前,還沒有一項對出版產業(yè)化的評估體系。就易中天來說,他確實做出了一定成績,但哪些是成績,哪些是不好的趨向,沒有評估體系就無法進行客觀的評價。
共有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