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1999-05-07發(fā)布,
1999-09-01實施 CY/T 5-1999 代替 CY/T 5-91
前言
本標準是在CY/T 5-91的基礎上修訂的。
本標準依照既要向國際標準靠攏,又要與國內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的原則,對前版標準的“質量要求”、“實地密度”、“套印誤差”、“網點增大值”和“相對反差值”等項數(shù)據作了適當?shù)男薷摹F渲?,主要是調整了套印誤差和實地密度的范圍。
本標準與正在實施的CY系列書刊印刷行業(yè)標準在內容上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關系。在本標準前版發(fā)布后陸續(xù)制定的一批CY行業(yè)標準中,多項內容和技術指標數(shù)據都引自本標準前版,因此,在實施這類CY標準時,應以本標準為準。
本標準自生效之日起,同時代替CY/T 5-91。
本標準的附錄A、附錄以附錄動附錄D都是提示的附錄。 本標準由全國印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提出并歸口。
本標準起草單位:中國印刷總公司。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廉潔、徐世垣、郭雄。
本標準的首次發(fā)布日期:1991年7月1日。 平版印刷品質量要求及檢驗方法
1 范圍 本標準規(guī)定了平版印刷品的質量要求及檢驗方法。本標準適用于以紙為承印物的平版圖像印刷品。其他平版印刷品也可參照使用。
2 引用標準 下列標準包含的條文,通過在本標準中引用而構成為本標準的條文。在標準出版時,所示版本均為有效。所有標準都會被修訂,使用本標準的各方應探討使用下列標準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9851-1990 印刷技術術語 CY/T 3-1999 色評價照明和觀察條件
3 分類 本標準的本章及其它章節(jié)采用GB/T 9851的定義。
3.1 精細印刷品:使用高質量原輔材料經精細制版和印刷的印刷品。
3.2 一般印刷品:除3.1外的符合相應質量要求的印刷品。
4 質量要求
4.1 階調值
4.1.1 暗調 暗調密度范圍見表1。 表1 印刷品密度范圍 色別 精細印刷品實地密度 一般印刷品實地密度 黃(Y) 0.85~1.10 0.80~1.05 品紅(M) 1.25~1.50 1.15~1.40 青(C) 1.30~1.55 1.25~1.50 黑(BK) 1.40~1.70 1.20~1.50
4.1.2 亮調
亮調用網點面積表示。
精細印刷品亮調再現(xiàn)為2%~4%網點面積;
一般印刷品亮調再現(xiàn)為3%~5%網點面積。
4.2 層次 亮、中、暗調分明,層次清楚。
4.3 套印 多色版圖像輪廓及位置應準確套合,精細印刷品的套印允許誤差≤0.10mm;一般印刷品的套印允許誤差≤0.20mm。
4.4 網點 l
網點清晰,角度準確,不出重影。精細印刷品50%網點的增大值范圍為10%~20%;一般印刷品50%網點的增大值范圍為10%~25%。
4.5 相對反差值(K值)
K值應符合表2的規(guī)定。 表2 相對反差值(K值)范圍 色別 精細印刷品的K值 一般印刷品的K值 黃 0. 25~0.35 0. 20~0.30 品紅、青、黑 0. 35~0.45 0. 30~0.40 4.6 顏色 顏色應符合原稿,真實、自然、協(xié)調。
4.6.1 同批產品不同印張的實地密度允許誤差為:青(C)、品紅(M)≤0.15;黑(B)≤0.20;黃(Y)≤0.10。 4.6.2 顏色符合付印樣。
4.7 外觀
4.7.1 版面干凈,無明顯的臟跡。
4.7.2 印刷接版色調應基本一致,精細產品的尺寸允許誤差為<0.5mm,一般產品的尺寸允許誤差為<1.0mm。
4.7.3 文字完整、清楚,位置準確。
5 檢驗
5.1 檢驗條件
5.1.1 作業(yè)環(huán)境呈白色。
5.1.2 作業(yè)環(huán)境防塵、整潔。
5.1.3 作業(yè)間溫、濕度的要求
溫度:23℃±5℃;相對濕度:(60+15-10)%。
5.1.4 觀樣光源符合CY/T 3的規(guī)定。
5.2 檢驗形式
印刷過程中檢驗和產品干燥后抽檢。
5.3 檢驗儀器或工具
——密度計(具體要求見附錄A)。
——30~50倍讀數(shù)放大鏡。
——常規(guī)檢驗用10~15倍放大鏡。
——符合規(guī)定的計量工具。
——網點增大值的計算方法見附錄B。
——相對反差值(K值)的計算方法見附錄C。
——測控條(見附錄D)。
——對光譜無選擇、漫反射、具有1.50±0.20 ISO視覺反射密度的黑色底襯。
5.4 檢驗方法
5.4.1 測量法:用規(guī)定的儀器和工具檢驗印刷品質量,印刷品應放置在符合要求的黑色底襯上,如果印刷承印物透光程度很高,則應使用白色底襯。
5.4.2 計算法:用專用的數(shù)學模型檢驗印刷品質量。 5.4.3 目測法:目測或借助工具檢驗印刷品質量。
5.4.4 比較法:以常規(guī)條件印刷的色標、梯尺和測控條為參照物,檢驗印刷品質量。
5.4.5 專家鑒定法:由出版、設計和印刷專家檢驗印刷品質量。
附錄A (提示的附錄)反射密度計
密度計是用于測量產品的實地密度和網點積分密度的儀器。配合相應的測控條,還能測量圖像密度反差、網點增大值、相對反差值等,是檢驗圖像印刷產品質量的重要儀器。密度計誤差范圍如下:
1.單機對同一點密度重復數(shù)值的允許誤差為≤1%。
2.單機密度測量線性度的允許誤差為≤1%。
3.多機對同一點密度量度數(shù)值的允許誤差為≤2%。
附錄B (提示的附錄)網點增大值的計算方法
網點增大值是指印刷品某部位的網點面積與相應分色片上的網點面積之間的差值。其計算公式如下:
印刷品的網點面積
A(%)=100×[1-10 -(Dt-D0 ]/[1-10 -(Ds-D0) ]
式中:D0為印刷品上非印刷部位的反射密度值,
Ds為印刷品上實地的反射密度值,
Dt為印刷品上網點部位的反射密度值。
分色片的網點面積
A(%)=100×[1-10 -(Dt-D0) ]/[1-10 -(Ds-D0) ]
式中:D0為空白網目調膠片的透射密度值,
Ds為膠片上實地的透射密度值,
Dt為膠片上網點部位的透射密度值。
附錄C (提示的附錄)相對反差值的計算方法
相對反差值,簡稱K值,是控制圖像階調的指標。計算方法如下:
K=(D s -D t )/D s
其中,D s 為測出的實地密度值,
D t 為測出的網點積分密度值。
附錄D (提示的附錄)測控條
測控條是用已知特定面積的幾何圖形作參照物來測控產品質量的,是供目測、測量、計算、專家鑒定使用的檢驗產品質量的工具。
D1 測控原理
D1.1 網點面積的增大與網點邊緣的總長度成正比。 D1.2 利用幾何圖形的面積相等,陰、陽相反來測控網點的轉移變化。
D1.3 圖形變化時,夾角處比弧長處變化明顯,起放大作用。 D1.4 利用等寬或不等寬的折線測控水平和垂直方位的變化。 D1.5 利用等距同心圓測控任意方位的變化。
D1.6 能夠提供測試單元圖形。
D2 使用條件
使用測控條的條件要與曬版、打樣和印刷的條件一致。 D3 使用方法
應使用長條測控條,放置在印張的末端,與印刷機滾筒軸向平行,以便測控圖像著墨的均勻性。
共有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