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技術上還是不上,已經成為眾多印刷企業(yè)不得不面對的事情,一方面數碼技術包裹著一層美麗的外表和光環(huán),另一方面誰又難保它不是一只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開禍害無窮。面對這一局面,印刷企業(yè)和供應商雙方各有主張和看法,每人心中都有一桿秤。下面以雙方“代言人”的身份提供一個平臺闡述一下供需雙方的觀點。
用戶(印刷企業(yè)):
國內企業(yè)在引進設備方面總是以大企業(yè)、知名企業(yè)“馬首是瞻”,雖然不能說這種“跟風”都是盲目的,但是不得不說非常具備“中國特色”。而對于CTP、色彩管理、數碼打樣、軟打樣這一類風頭正勁的先進數碼技術而言,跟起風來難度系數似乎有些偏大。一方面因為這些技術的“含金量”很高,不但在引進時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引進后還需要有長遠的技術投資,就這一點而言對于沒有長足的準備以及實力的企業(yè)來說想要單純的跟風似乎有些力不從心;另一方面,這些技術的“門檻”相對較高,沒有嚴格的——無論是設備的、還是人員上的、質量的穩(wěn)定性控制上的——前期基礎性鋪墊,來談色彩管理、來談數碼打樣、CTP和數字化工作流程,都是空中樓閣、沒有意義的事情。因此說,就目前國內的技術情況而言,全面“覆蓋”這樣的技術還需要時間和過程。
但是同時,就國內的現在的情況而言,雖然價格不菲,但是對于印刷企業(yè)來說引進這些技術已經成為了一個即使不愿意也不得不接受的事實,不能跟上這個技術潮流的結果只能是被淘汰。一些有眼光有遠見的企業(yè),雖然現在沒有上馬這些新的技術,但看得出來他們在默默地做著準備,只要有朝一日時機成熟,立即可做出轉型。有人說,現在的企業(yè)致勝不在于比較誰的錢多,誰能投資先進的印刷機,而在于如何在技術上做出投資以及向客戶提供到位的服務,而數字化技術正是可以體現出技術的實力和高質量的產品服務的優(yōu)越性,因此不是不買,只是時候還未到而已。
小編點評:印刷企業(yè)作為買方,按說也是“上帝”的角色,但是現在怎么看都拿不出那份“黃世人”的架勢,依舊是扮演著一副“楊白勞”的悲情角色。當然,這是玩笑之話,但是究其原因,小編認為,與技術的吸收大多還總是處于一個被動狀態(tài)不無關系。而造成這種被動挨打局面的當然是我們國內忽視技術,忽視對市場的培養(yǎng),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有關,無論何時我們都要記住毛主席的話:“被動就會挨打”!擦亮我們的眼睛,站得高些、望得遠些,或許就有了顆“明明白白的心”、有了“一覽眾山小”的氣度。
供應商:
市場難做啊,這也許是數字技術供應商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們向上要頂著艱巨的銷售任務,向下要一點點培育著市場、提防著同行之間的惡性競爭,市場就是那么現實,你沒下到工夫就得不到任何回報。那么怎樣下工夫:一要有良好的產品,對自己產品的自信,而且還要自己的產品有合理的價格,這是最為關鍵的;其次就是要每到一個地方從基礎講起、從基礎開始普及,需要花費很多的前期工作來讓國內市場的消費者認知這個技術,急躁不得。一個國外知名設備供應商說他們剛開始在歐洲做的情況也是一樣,要從讓大家認識開始,中國這個印刷市場的發(fā)展速度是前所未有的驚人,幾天前與一位代理商朋友聊天,他非常樂觀,他看到了2006年的希望,我也很高興,成熟和理性總是充滿著魅力,如果中國的印刷市場開始走向理性難道不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嗎?而對于供應商來說也總算媳婦熬成了婆,輕松自如了一些。
小編點評:作為印刷業(yè)者的小編十分欽佩國際著名印刷制造商那份做事認真的態(tài)度,也很高興他們在引進先進技術時候所做出的種種努力,他們不但為中國的印刷行業(yè)帶來了前瞻性的理念,帶來了市場的活躍,還帶來行業(yè)的飛速發(fā)展,在這里小編要代表廣大的印刷業(yè)者表示感謝。但作為賣方,相信大家都知道“王婆賣瓜自賣自夸”的至理名言吧,因此小編在此建議設備商在賣自己的產品的時候要體察用戶的實情,只有對了用戶的胃口,并敢于有犧牲精神,才能脫影而出。
共有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