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是一種心理定勢,比如色彩和味覺的關系。有些顏色可以給人美好的味覺暗示,也有些顏色恰恰相反。比如灰色、黑色讓人看起來會有一點苦澀的感覺,深藍、青色看起來帶點咸味,深綠色給人酸澀的感覺……這些色彩在食品包裝中大量使用就要比較慎重了。比如雪碧---晶晶亮、透心涼的感覺來源于其流暢的包裝容器外形以及草綠色調加上抽象水紋的配合,產生了良好的效果。不過雀巢礦泉水的淡藍色瓶體,比之一般的普白料色瓶體,明顯檔次高了許多,折光時顯現(xiàn)的清純、爽口感畢露無疑。
三、有意后注意現(xiàn)象及其影響
設計的因素有意后注意又稱隨意后注意,是指有預定目的,但不經意志努力就能維持的注意。它是在有意注意基礎上產生的。人們在購買了某種商品,并且對該商品有了初步的感受和信任度后,很可能有再次或者更長久的購買行為,這個時候品牌的概念已經較深能入人心,也擁有一批固定的消費群。此時消費者對該產品已經進入了有意后注意狀態(tài)。品牌概念進入延展期,需要進一步深化和深刻信息,力求不被人遺忘、不被其他產品替代。人們往往有喜歡嘗新的心態(tài),產品要在變化中求生存。如果企業(yè)能給予消費者所思、所想、所要的東西,那消費者就將成為品牌的虔誠“信徒”。
這個時候設計的作用就是盡可能持久的保持人們對產品的好感和需求度。消費者對包裝的好感來自兩個方面,首先是實用方面,即包裝能否滿足消費者的各方面需求,提供方便,這涉及包裝的大小、多少、精美等方面。好感還直接來自包裝的造型、色彩、圖案、材質的感覺,這是一種綜合性的心理效應,與個人以及個人氣息的環(huán)境有密切關系。老產品“出道”久了后,難免被人漸漸遺忘。應不斷為其注入新的活力,在產品的視覺傳達設計上不斷出新,讓消費者感覺到產品的內容與形式在進步、豐富,以使人們對它總有新的熱情和認識,從而提高品牌的生存與競爭力。
為了增強刺激效應,不斷激發(fā)消費者的購買欲望。產品包裝、廣告需要時機性的更換款式和色調。比如根據(jù)季節(jié)的變化,節(jié)日的到來,一些事件的發(fā)生等。如成都“嬌子” ,在2月14日情人節(jié)那天,以“點燃愛情”為題材舉辦了情人節(jié)煙花派對。在那一夜,精彩、豐富的活動,誘人的贈品、獎品,充滿愛的氣氛的活動現(xiàn)場,還有那漫天絢爛的煙花,讓所有參加煙花派對的消費者盡情享受著情人節(jié)的浪漫、激情。他們尋找到了一個契機,讓企業(yè)有更好的機會與消費者作更深入的溝通,讓消費者從心里愛上他們的品牌。另外,品牌多元化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多種產品不能在品牌視覺形象上產生斷帶。比如娃哈哈,在成名的80年代,其品牌視覺形象是一個面前擺著一碗白米飯的胖胖的可愛小孩形象。這個形象配合著那句喝了娃哈哈,吃飯就是香的廣告語,可以說是使娃哈哈品牌深入人心的最主要因素。可是娃哈哈進軍童裝時,卻沒有一個具有沖擊力和殺傷力的品牌視覺形象,而之前的這個形象又很難與童裝共享,這就造成了娃哈哈長期以來積累的品牌視覺形象與童裝產品視覺形象的斷帶。在視覺元素高度密集的今天,原先的那個戴著瓜皮太陽的小孩頭像,已經很難引發(fā)兒童們的注目,更談不上喜愛了。
四、三種注意現(xiàn)象的交替
上面分別敘述了三種注意現(xiàn)象的實質以及設計中應對的措施。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這些注意行為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同時發(fā)生的并且相互轉化的。廣告上,現(xiàn)在用的最多的一種宣傳策略是先鋪天蓋地的打廣告,卻不見其物,讓人們對其產生深刻的印象。當某一天產品一上市,人們肯定會去刻意的注意到它,并且很有可能產生購買、試探的欲望。中央電視臺在天氣預報播放之前播放的椰風飲料廣告,觀眾由于經常重復收看,由無意注意變成了有意注意,廣告由此便達到了目的。但應注意的是,反復播放、刊登不應機械性,或一成不變的重復。否則時間一長,枯燥乏味,會使人厭倦,這就要求廣告的形式要經常變換?! ?BR>
包裝上,應保證宣傳資料的一致性和連貫性。給人新穎感受的同時保證品牌的認知性。讓人對產品有更強烈、深刻、持久的感受。像雪碧的新商標,最大的變化體現(xiàn)在背景設計與顏色組合上。原有的 “水紋”設計被新的“S” 形狀的氣泡流設計所取代。“S”恰好是 “Sprite”的第一個字母,與原有設計相比,更具流線動感,更現(xiàn)代時尚,也使雪碧的包裝更加醒目。 “注意”問題貫穿于商品銷售各個時段的始終。它在消費者心理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引起人們的注意也是產品視覺傳達設計最基本的目的,注意的過程中消費者對產品的認識由感性發(fā)展到理性,從而形成消費者對產品認識的完整體系。鑒于注意的心理活動特征,設計人員應當有針對性的采取多種設計手段,以引起和保持消費者的注意。雖然不能指望僅靠產品的視覺傳達設計就能產生良好銷售,但良好的視覺傳達設計技巧絕對能對產品的銷售推波助瀾。
廣東潮州韓山師范學院 譚晶
信息來源:藝術與設計--理論???/P>
共有 網友評論